農村石刻牌坊制作樣式
時間:2017-04-01 19:57:23 點擊:次
每一座精美的農村石刻牌坊,就是一段歷史,就有一個故事,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凝聚著石牌坊廠家雕刻技師的才智和技藝。這些雕刻精美的農村石刻牌坊,引導著后人去遐想,去深思。
山東地區的農村石刻牌坊,在眾多石牌坊制作中,可以稱得上是一道靚麗風景。這些農村石刻牌坊,經過歲月的洗禮,雖然多有損毀,但仍有很多農村石刻牌坊古韻猶存,在靜靜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和久遠的記憶。
在山東鄄城縣什集鎮北王召村,有一座雕刻精美的農村石刻牌坊,被當地人稱為蘇御史牌坊,石一座農村石牌坊建筑。這座農村石刻牌坊,在性質上不同于單縣的百獅坊、百壽坊和成武的申氏坊、劉氏坊,這座農村石刻牌坊,屬于功德石牌坊,是為褒揚明朝浙江道御史蘇述而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根據這座農村石刻牌坊上的題刻,蘇述在天啟二年,赴云貴地區任職,長途跋涉,積勞成疾,便于當年回鄉伺疾,朝廷為褒揚其功,欽賜敕建石牌坊一座,榮耀族里。這座農村石刻牌坊,始建于天啟三年,延請嘉祥石牌坊雕刻大師,精雕細琢,歷時兩年而成。這座農村石刻牌坊,古樸渾厚,威嚴莊重,周圍有青石欄板襯托。在農村石刻牌坊上,雕刻有精美的紋飾圖案,或蟾宮折桂、或桑梓漁獵、或官宦宴樂,花鳥蟲魚,猛禽走獸,無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關于這座農村石刻牌坊,還有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
民國初期,黃河屢次決口,這座農村石刻牌坊,被黃河泥沙沉積于地下。改革開放后,當地村民集資修路,發現了這座淤于地下的農村石刻牌坊,遂集資重立。經過修繕后的農村石刻牌坊,橫跨14米,高15米,以人物浮雕紋飾為主,因鄄城的蘇氏,是明洪武年間遷徙到濮州的蒙古族后裔,因此這座農村石刻牌坊浮雕的人物,多是蒙古人裝扮。
如今,這座農村石刻牌坊,雖然石牌坊構件部分損壞,但是神韻依在,成為了當地著名的旅游景觀。
編輯:張志爽
版權屬于:http://m.fgjbby.com.cn/山東嘉祥長城石雕廠
版權所有,其他人轉載時,必須以連接的形式注明作者出處及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