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牌坊加工——石牌坊的故事
時間:2015-09-10 17:20:02 點擊:次
在我們楓康●鐵皮石斛生態園所在地賢庠鎮沈家洋村口,矗立著一座清乾隆年間建造的“瑤池冰雪”石牌坊,那是朝廷為表彰該村王氏年輕喪夫,格守從一而終的貞節坊。雖歷盡234年風雨滄桑與天災人禍,牌坊主體保存基本完好,2007年10月列為象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楓康石牌坊座東朝西,4柱3門,寬6.10米,由于頂層己被1956年“八一”臺災摧毀,現高為4.20米。中門高2.30米,寬也是2.30米。兩旁邊門高2.10米,寬1.20米。牌坊正上方額刻自右而左“瑤池冰雪”四個大字,下額石刻一行“為故儒士沈在縉發妻王氏立”。儒士,則為祟奉孔子學說的知識份子,學者。據傳,儒士沈在縉當時在寧波府供職,可惜英年早逝,于23歲亡故。從此,他發妻王氏一生守寡成為封建時代的貞節典范。立此貞節坊,已故者須屬有社會地位人士,并由家屬奏請朝廷認可才能建造。為此,在牌坊右門上額刻有“總督部院浙江巡撫陳輝祖、浙江學政王杰、浙江布政使司布政使國棟、寧紹臺道蔣全迪、寧波府知府寧廷璋、象山縣知縣馮國璋”等一連串各級衙署行政主官姓名,其中浙江學政即學臺,主管教育科舉。可見,沈儒士生前是個有頭有臉的儒家學者。牌坊左門上額刻著“象山縣儒學教渝孫鯤化、象山縣儒學訓道趙廷鯤、象山縣趙岙巡檢宋士偶、象山縣袁大愛。乾隆四十五年二月,題請本年十二月”。記載了建牌坊年代即為公元1780年,距今已有234年了。
楓康石牌坊四柱為方形紅石,其余石材均為質地堅硬的青石。邊額四周為龍、獅、鹿等吉祥物鏤雕及花草浮雕。牌坊正面中門兩旁,放著一對1.2米高的青石獅子,形象威武逼真。牌坊背面兩額,分別刻著“朗節”、“明景”對聯。據年近七旬的村民沈啟能回憶,他在兒時曾看到牌坊雕有瓦垅頂層,約1米多高,面額及正門上方八掛狀鏤雕框內均裝有玻璃,同時,四石柱前后挾柱均裝有抱鼓石裝飾。后于1956年遭特大“八一”臺災摧毀無存。沈啟能還說,該王氏名叫王彩香,其與丈夫合葬的墓地在三四里外的岙里弄鯽魚山上,8年前,他曾看到過儒士沈在縉與發妻王彩香的橫式墓碑被岙里弄村民挖來筑橋鋪路,后建造公路時墓碑就不見了。至今,沈啟能老漢還記得沈在縉墓址所在地。
楓康筆者在牌坊前釆訪時,沈家洋村熱心人士都向筆者提供了有關碑坊的資料,他們說,早年牌坊前還是一片大海,這牌坊各部件是從外地制作然后船載以入,搬上岸來組裝而成。他們特別指出,左3條石柱下方均有同樣紋理,說明取材于同一石礦。而右邊一條石柱沒有這種紋理,應為另一石礦開釆的。原來,當時牌坊部件運至沈家洋海濱處,一條石柱沉到海里了,才不得不補造了一條石柱。時過境遷,滄海變桑田。前幾年,村民在牌坊西北角約100米處水田深翻時,發現一條方形石柱,這正是當年海運牌坊部件時沉下的那條石柱。
楓康現年67歲的王松林告訴筆者,1958年公社化時期,石牌坊前一對石獅子被搬到本鄉路下莊涼亭旁的竹制“躍進門”前擺放,不久,“躍進門”倒廢,這對古老的石獅子竟被填入當地茅坑之中!于是,沈氏后代向縣文管會申請才物歸原處。
楓康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婦女年輕喪夫而終身不嫁者,被稱頌為女性道德風尚的最高境界,但受到朝廷許可而建造貞節牌坊的也不多見,此牌坊能保存下來的就更少了。該村一位85歲的袁老翁說,他在象山港對岸的鄞州管江大路邊,也見過與沈家洋一模一樣的石牌坊,據說出自同一師傅之手,還說那人一生就造這2座牌坊。
楓康歲月流逝,滄田變遷。沈家洋至今還是個170戶人家,計530個村民的小村莊,一座“瑤池冰雪”石牌坊從清乾隆年間立至今天,歷經了230多年的歲月,向世人訴說著一位20來歲的妙齡少婦王彩香,在這座貞節坊下堅守歲月的古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