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牌樓 的經典
時間:2015-11-27 16:18:25 點擊:次
街道牌樓
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曾橫亙著不少的牌樓,目前雖然所剩無幾,但仍有地名可尋。最典型的街道牌樓有: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東、西長安街牌樓;前門五牌樓等。
宮苑廟宇牌樓
北海公園門外的金鰲玉?牌樓,門內的堆云積翠牌樓;永安寺內的龍光紫照牌樓;陟山橋西的如意拱斗式牌樓;天王殿前的琉璃牌樓;景山前街的大高玄殿牌樓;頤和園東宮門的涵虛罨秀牌樓;排云殿門前的云輝玉宇牌樓;五方閣的石牌樓;后山須彌靈境牌樓等;景山壽皇殿前的三座牌樓;碧云寺內石、木、磚三座牌樓;臥佛寺牌樓中除有同參密藏琉璃牌樓外,神路上還有一座1983年新建的一座牌樓;八大處山上有寶珠洞牌樓;潭柘寺山門外有香林凈土牌樓;東岳廟神路上有永延帝祚琉璃磚石牌樓;福佑寺前有東西二座牌樓;雍和宮門有三座牌樓;其他還有白云觀、南頂等廟宇牌樓。
官屬陵寢牌樓
國子監(jiān)內有琉璃坊一座;明陵前有大石坊一座。在專事牌樓中,有兩座水泥牌樓,各在原公安部街和原司法部街北端。這是為"紀念"袁世凱"登極"而建的。新中國成立時已拆除。中山公園內的保衛(wèi)和平是最有典型意義的專事牌樓。該坊原建在東單北面的總布胡同西口,叫"克林德紀念坊",是清政府為討好洋人,紀念被擊斃的德國公使克林德而建的。1902年12月20日舉行落成典禮。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于德國是戰(zhàn)敗國,而中國屬戰(zhàn)勝國行列,故于1918年11月13日將該牌樓拆除。1919年移建中山公園,改名為"公理戰(zhàn)勝坊"。1953年,由郭沫若手書,改名為"保衛(wèi)和平"坊。隨著改革開放及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北京重新修復和新建了許多牌樓。現在仍在旅游景點的牌樓,大都得到了重修。近年來新建的牌樓有地壇西門三間四柱七樓式牌樓,是目前市區(qū)內最大的牌樓;王府飯店門前、東湖別墅等處,都新建了牌樓,增加了主體建筑的民族特色。估計北京的牌樓會出現逐漸增多的趨勢。
另:機械加工中,如鋼板加工,某些零件形狀極像牌坊的切割件,也被稱之為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