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就是一塊石碑,是人們在死者埋葬之處所立下的一種紀念性的標記。據《禮記·檀弓上》中記載:“古者墓而不墳”。也就是說我國在很早以前,人死后只有墓是沒有墳的。墓就是墓穴,死后所葬之處,正因為沒有墳的存在,人們為了祭祀時便于尋找,古代的人們便采用在墓旁立石頭,木桿等形式來作為標記,在這上面系上纖維質的東西(紙或帛)寫明死者生卒年月、時辰,人們稱為“銘旌”。這也是墓碑的雛形。
后來,古人發現這樣做標識的效果不太好,經過風吹雨淋日曬時間長了,墓旁就會雜草叢生,祭拜時很不利于尋找。于是,以后也就有了墳的存在,人們也把墓和墳統稱為了墳墓。墳墓前立碑也隨之而來,畢竟墓碑以石材為原料,更經得起風吹雨打日曬,歷經數年而不會改變。墓碑上面刻有逝者的名諱及立碑人的名字和立碑的時間等,立墓碑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后永久的紀念,對于活著的來說,在心理和感情上也是一種安慰和撫慰。

我的微信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您可以選擇一種方式贊助本站
賞